最新消息:
欢迎访问车宜宝官网
18887716888全国服务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现状与前景分析

来自:山东车宜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12/8
核心提示:2007年,中国的“北斗”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一起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可当其他对手还在忙于第一代卫星的布局时,美国已展开了对GPS的更新换代。10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三颗GPSⅡF卫星,更新一代的GPSIII卫星的研制也进入攻坚阶段。
9月19日,我国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第14颗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今年年底前,我国还将发射1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亚太区域组网建设任务,并提升区域系统服务。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07年,中国的“北斗”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一起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可当其他对手还在忙于第一代卫星的布局时,美国已展开了对GPS的更新换代。10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三颗GPSⅡF卫星,更新一代的GPSIII卫星的研制也进入攻坚阶段。
  GPS攻势咄咄逼人,面对GPS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中的绝对垄断地位,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广“北斗”。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北斗”被列入国家20个重大工程。
  占尽技术优势GPS曾独步天下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由此进入太空时代。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同年,美海军开始研制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这项研究验证了卫星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伏笔。
  由于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在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存在巨大缺陷,GPS应运而生。GPS由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研制,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1993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起初针对洲际弹道导弹导航而设计的GPS,契合了信息化战争对精确打击的需求,在弹道测量、远程火力、全球打击、特种作战等领域运用广泛。在信息化时代,GPS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重要支持系统,极大提高了美军的指挥控制、多军兵种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长期以来独步天下,垄断了全球军用和民用市场。为确保国家安全,美国打出了“限民保军”的牌,于1984年出台了选择可用性政策,旨在通过人为施加选择性误差来降低定位精度,让精度高的军规服务只供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用户用,对其他用户提供的则是误差大的民用服务。
  由美军控制的GPS,尽管在和平时期免费提供信号,但一到战时就“变脸”。从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对以GPS制导为主的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从7.6%增加到68.3%。但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置欧洲盟友的利益于不顾,一度关闭对欧的GPS服务。这不能不让一向自视甚高的欧洲人觉得如鲠在喉。
  不甘受制各国竞相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了能自主地掌握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应用和国民经济上的主导权,世界各主要大国先后上马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与美国冷战的苏联针锋相对,从1976年起组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格洛纳斯”。针对美国的选择可用性政策,1991年初,接管“格洛纳斯”的俄罗斯宣布将其开放民用,不带任何限制。
  欧盟各国不愿受制于美国,于1999年提出联合研制“伽利略”。有别于美俄的军事定位,“伽利略”是世界上笫一个专门为民用而设计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为推广自己的系统,各方扳起了手腕。2000年,美国宣布取消选择可用性政策。为保护GPS产业,美国又于2004年与欧盟签署协议,限制“伽利略”。
  为打破美国GPS的垄断,俄罗斯强制推广“格洛纳斯”。至2010年,俄国内已有23%的飞机、87%的船只和80%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格洛纳斯”。
  “一家领先,三家加速跑”,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秘书长苗前军向记者这么形容现在的竞争格局,GPS虽然还占据主导,但它的优势正逐步被其他三大系统所消解。他说,如果说GPS胜在成熟,“伽利略”胜在精准,“格洛纳斯”胜在抗干扰能力强,那么“北斗”的优势则在于开放性和互动性。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 “北斗”
  拥有自主研发的“北斗”,首先保证的是国防安全。我国大多数军民应用范畴建立在GPS之上,“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加大民用码误差,甚至使GPS局部不可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对记者说。这已有前车之鉴,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5天的战争中,美国为了向其盟友格鲁吉亚提供援助,封锁了冲突地区的GPS信号。
  其次是通信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专家许其凤举例说,某研究所曾经在我国河南某地做了个试验,用仪器干扰GPS信号,结果该地区两三天内手机全都不灵了。其原因就是我国现有的通信系统,不管是CDMA,还是TD-SCDMA通信基站,都依赖GPS的授时功能。一旦GPS失效,严重时可导致网络系统瘫痪。2011年1月13日下午,中国电信CDMA出现网络告警。值得庆幸的是,事件并没引发网络中断和延时。据美国官方称,事因GPS系统升级。
  “如果美国人在GPS上搞一点猫儿腻的话,那就不是两三天的问题,也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许其凤说。据报道,在战时抑制战区内的民用GPS信号,如施放干扰和恢复选择可用性手段等,也被美军列为作战方略。
  综合多方因素,1994年,我国批准了“北斗”的研制建设任务。据“北斗”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介绍,其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一代”试验系统,解决有无问题;第二步,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优势
  “北斗”起步比GPS晚了20年,但技术上并没落后很多,GPS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北斗”都具备,还有着GPS没有的“独门秘技”。孙家栋表示,“北斗”最大的创新在于把导航与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能知道“我在哪里”,也能知道“你在哪里”。